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舞蹈剧目》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17-06-13 浏览量:

《舞蹈剧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151210010;151210020;151210030;151210040

课程性质:

学科专业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

舞蹈表演本科

学时学分:

128学时8学分

所需先修课:

编写单位:

音乐系

编 写 人:

李野迪

审 定 人:

杨兆丰、孙玉芝

编写时间:

2012 年06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舞蹈表演本科班学科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以集体授课和分别指导方式进行。舞蹈剧目课通过表演元素的练习及剧目的排练,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舞台,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方法、技能及剧目排练的流程。通过剧目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舞蹈的基本语汇,将技术技巧、舞蹈风格与作品所要求的内容、形式、情绪、动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舞蹈剧目教学程度的加深,学生的舞台实践和表演经验得以丰富,逐步学会用心去创造角色、塑造人物形象,并在此过程中使舞蹈创编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

2、教学目标要求

舞蹈剧目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剧目学会刻画角色,塑造人物形象,掌握舞蹈表演能力,使学生以自身创造性的舞台行动对作品进行直接地体现,是教学训练的综合体现,也是其训练的结果与目的。

3、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具有克服单一枯燥的反复训练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并掌握不同风格的舞蹈,提高艺术表现力。在剧目的学习过程中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努力克服学生只注重舞蹈动作的规范性,而忽视讲解感情表达与动作间的关联,同时还要注意剧目表现中只关注表演而忽略教法及编创知识等问题。

4、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考查课、考试课两种考核形式。考查课由音乐系舞蹈教研室自行安排,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考试课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考查与考试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不及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5、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理论课

学时数

实验(实践)课学时数

第一章

舞蹈剧目1

32

第二章

舞蹈剧目2

32

第三章

舞蹈剧目3

32

第四章

舞蹈剧目4

32

小计

128

总计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

第一章 舞蹈剧目1(32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舞蹈剧目的训练,使学生娴熟的掌握动作的放与收对比和动作流动过程中一瞬间亮出的造型美感,把节奏、动律、情感三者融为一体,突出作品本身要呈现出的动感及力感变化,并表现出更加新颖和富有个性特色的动作特点。培养学生以情带动的表演兴趣,能运用所学动作表现作品情节。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领悟和感受作品本身的表演风格和特征。

本章重点

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先从较简单的内容进入到剧目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的身体由自然状态上升到自由控制的阶段。熟练的掌握动作的放与收、动与静的对比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节奏的灵活运用。是动作达到更加富有个性色彩和表现力。

本章难点

改变学生在以往训练当中以自身为中心的习惯,学习表演中所需要掌握的诸如队形变换,演员间的相互配合、舞台上位置调度时所要注意的问题等,同时学习剧目表演中所要注意的情绪变化。

教学内容

一、作品介绍

1、《扇飞袖舞》

通过扇子与水袖的结合将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人体形态巧妙的运用在舞蹈中。作品通过快慢相宜,刚柔相济,错落有致的舞步与身体的舞动,将扇子、水袖与肢体的动作幅度,速度相结合,充分调动舞蹈肢体的表现力。

2、《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

这是一部现代的藏族舞蹈作品,表现了四川西南地区热情奔放、豪爽大气的康巴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爱情的激情和渴望。作品将原始的民族舞蹈元素以修饰和夸张的现代手法得以表现,同时又不失其固有的风格特点,舞蹈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新,使学生对藏族舞蹈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3、《踏歌》

两脚踏地出声成为节奏,边歌边舞,是古代很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有、宫廷也有。汉族地区已经失传,边疆兄弟民族至今仍有踏歌形式的舞蹈。现在表演的踏歌是取魏、晋以及南朝的文化风韵和古江汉秦淮地域特色参考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编创的。

二、实训要求:

1、掌握塌腰颤膝、摆胯后仰、抬踏配合单臂袖,显示出肢体的舒张和柔美;动作上力求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步伐上力求灵巧多变轻快稳健。

2、注意“拧、倾、圆、曲”的外化动作,更要注重动作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舞姿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3、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在动作的流动中,要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

第二章 舞蹈剧目2(32学时)

教学目标

本章内容具有浓郁的风格特点和较高的学习价值。强调情感恰到好处的交流及动作默契的配合,必须在具备一定身体技能的条件下完成。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表演风格和技巧方面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提高舞蹈修养和审美能力,娴熟的掌握各种技巧动作,抓住其特有的舞姿体态。领会舞蹈作品的表演情绪,充分的表现出不同情绪,不同性格以及具有不同色彩的角色关系。

本章重点

熟练掌握华彩动作和技巧动作。并对动作的协调性、流畅性、柔韧性、平稳感、内含的控制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重视舞蹈情趣的培养和体验,提高综合训练效果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动作规律,在纵横交错的队形变化和音乐的烘托下,展示出作品所体现出的气势。全面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感染力,以达到丰富表演手段的效果。

本章难点

掌握动作要领,不断规范动作,提高技能水平和舞蹈表现力。防止片面单一的动作技能训练,逐步提高自身舞蹈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优美感。

教学内容

一、作品简介

1、《佤山篝火》

有人说,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佤族人民就象是东方的吉普赛人,对“火”有着传统的崇尚习俗。在一年一度的“新火节”上,他们更换火塘内终年不灭的火种,以此祈求新年新火和人气兴旺。该作品就是根据佤族人民的生活情态,以富有民间特色的“甩发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和火一般炽热浓烈的情感。

2、《顶碗舞》

顶碗舞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3、《半坡祖妣》

再现了上古祖先们舞蹈的一些类别:如图腾崇拜、祭祀祈雨类舞蹈、模拟鸟兽、生殖繁衍类舞蹈、生产劳动、狩猎、自娱类舞蹈等。

二、实训要求

1、整个舞蹈节奏强烈,动作优美潇洒,展现了佤族人民热情奔放、粗犷纯朴的性格。动作以上步、退步、左右移步配合上身前后俯仰、左右躬曲,顺势甩动黝黑漂亮的长发为主要特征,舞中甩发要求甩得像火焰升腾,似瀑布飞溅,充满阿佤人特有的活力。整个舞蹈节奏强烈,动作优美潇洒,展现了佤族姑娘热情奔放、粗犷纯朴的性格。

2、动作多为上身姿态变化,头与颈摆动轻微、平稳,手臂的动作比较丰富,以柔

韧的摆、提、压、挑为主。动作除原地坐、跪、立以腰为为轴心的仰俯和扭动外,

要注意轻盈飘逸的舞步圆形疾走或旋转。舞姿舒展,造型优美。

3、充分表现出原始社会人类简单快乐的生产、生活。将自己的动作放到最质朴的状态。

第三章 舞蹈剧目3(32学时)

教学目标

培养舞蹈时,动作与呼吸,感情体验与表达的和谐一致能力,为今后的舞台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对道具运用熟练,能够充分表现作品情绪。准确把握舞蹈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

本章重点

进一步规范动作,强调技术技巧动作的连贯性。表演顺畅,将神韵贯穿始终,与音乐较好的融。掌握队形及动作变化,以保证完美体现出群舞的整体感。

本章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展现不同风格、不同特点动作的敏锐性。准确把握作品的表演层次,即由平稳起伏的慢板,向竞相起舞的快板过渡,到层层加速的高潮推进要表现出每一层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作品简介

1、《爱莲说》

舞蹈是从文学作品中获取的创作灵感,编导在创作动作语汇时,充分利用了身韵元素的多变性,在身韵拧倾、提沉、冲靠、含仰等元素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无穷无尽的丰富多变的动作语汇。不仅让观者能够看到白莲婀娜多姿的形态美,并通过具体动作传递出莲花美而不媚的内在神韵。此外,在追求古典神韵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的理念意识,结合了现代的编舞技法,寻求动作技术层面的突破与创新,使得作品既具有浓郁的古典神韵而且不乏新颖的创作手段,满足当代大众审美的需求。在追求动作本体化和强调动作可舞性的同时,技术技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仅是技术能力上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孔雀飞来》

清风吹拂,细雨轻飘,是孔雀飞来了;芦笙声声歌声悠扬,是孔雀飞来了;芦花绽放,木棉红透,是孔雀飞来了;多么美妙的画卷,多么祥和的图景,在这幅美妙的画卷里走来了一只美丽的孔雀,它步伐轻快,它轻梳羽毛,它随风飞舞。它给傣族村寨带来了祥和、带来了幸福,它也和傣族人民一起沉浸于这吉祥欢乐中。这就是傣族女子独舞《孔雀飞来》所表现和营造的舞蹈意象。

3、《秦俑魂》

根据男子四人舞《秦王点兵》的改编而成的古典舞男子独舞剧目。作品以突出“人”本身为创作目的,结构紧凑无任何多余枝蔓,无论是道具的运用还是舞美灯光的配合都结合的天衣无缝。编导以他独特的思路和丰富的想象塑造出一个标新立异的秦诵形象,剧中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惟妙惟肖,展示出的中华英魂的气概和千年古韵的威武之躯让人们观后久久不能忘怀。

二、实训要求:

1、突出体现中国古典舞“圆”的特点,动作讲究起伏跌宕、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中穿插亮相。荷花的形态要体现的巧妙。

2、注意局部动作的挖掘,例如快速的上下耸肩,胯的闪动,脚的摆动。不要将此类动作放大,而是以“小”来突出局部,以“小”来点缀和装饰,形成了动作的轻快、灵动,也使得这个舞蹈的动作语汇更加丰富,舞蹈形象饱满、动人。也正是这些细碎的小动作所营造的灵动之感,突出体现了孔雀的“神”,也使欢乐的情绪得到彰显。

3、随着由远到近,由轻到重的音乐节奏的不断升华,情绪也不断高涨,在一招一式干净利落的动作间转换自然流畅,把技术技巧与人物情感融合得合情合理。注意结尾部分的处理,在一连串技巧性动作结束之后,便以静代动,把动作质感慢慢放缓与快节奏的击鼓声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章 舞蹈剧目4(32学时)

教学目标

本章内容在节奏上加以多种形式的变化,产生了更加新颖的效果。通过训练,目的是不仅只能用单一节奏去做动作而是能适应动作多节奏的处理能力和掌握一种动律适应多种动作的应变能力。

本章重点

节奏清楚,准确掌握快慢的对比特点,不是为了强调节奏的变化去表现动作,而是使动作自然融汇在节奏之中。

本章难点

慢板中让动作贯满在每一音符中,做到静中有动、线条流畅,动作饱满,快板时动作干净,把握住节奏中的瞬间停顿及各种变化。

教学内容

一、作品简介

1、《老伴》

该舞蹈以轻松幽默、滑稽逗乐为特点。动作取材在以汉族民间秧歌元素为基础上,不但用瓷人塑像与木偶戏中有特点的动作塑造人物,也以老年人打情骂俏、调侃逗乐的一些生活场景连接剧情。作品追求的是一个舞蹈化的喜剧效果,从传统舞种中变形发展,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升华。

2、《青蛇与白蛇》

取材自古典传说《白蛇传》,讲述了西湖边两个少女的心情故事。故事因“伞”而起,在舞蹈的场景中,“伞”成为传情、寓意之物。在西子湖畔青山碧水的背景图案映衬下,编导将舞台实际存在的现实空间和通过演员自身形体表演所形成的虚拟空间浑然一体般地融合,赋予了舞蹈新的时代特征。

3、《楚腰》

相传先秦时候楚灵王好细腰,楚地女子以腰细为美,楚地又盛行巫风,婆娑歌舞,事神娱神也就成了楚人的“时尚”。这个舞蹈根据楚文化的历史讯息,也参考了湘、桂边境铜鼓饰纹中的羽人形象,试图表现先秦时代朴拙的舞风;坦荡狂放的巫女神韵和不同于后世的秀丽妩媚。典型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巫舞的现代诠释,重现了中国古代楚地特有的巫舞事神、娱神特点。仿古,却不泥古;创新,却不媚俗;在浓厚的巫文化背景的支撑下,从现代人对历史思考、追寻的视角,审视传统的巫文化精神。

二、实训要求:

1、作品强调以人为主、动作为辅。所以汉族民间秧歌的动律元素只是一个基点,学生主要还是要从生动表达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表演舞蹈动作。夸张、变形、叠加以及艺术化的生活表演是舞蹈语汇主体。

2、采用肩颈的缠绕、腰腿的倚靠等等细腻多变的身体接触点,展示了舞蹈形象的美学特征。掌握各种提、沉、冲、靠、含、腆等身法的运用形成动作势态上的舒畅、闪凝、蓄发、延续的特点。准确到位地表达出蛇的灵动和两人之间既是姐妹,又有争斗的丰富感情,刻画人物心理和情绪舞蹈中多处出现高难度缠绕、连续转换以及地面的造型舞姿。

3、紧紧抓住楚舞翘袖折腰的形态特点,突出女子舞蹈腰部的动态、美感,将巫文化中的“羽人崇拜”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徐露莎责任编辑,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完整版),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发行,2006年。

历届舞蹈大赛影像资料。

参考书: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