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
151200180;151200190;151200200;150200210;151200220;151200230 |
课程性质: |
学科专业必修课程 |
适用专业: |
舞蹈表演专业本科 |
学时学分: |
285学时18学分 |
所需先修课: |
中国民间舞 |
编写单位: |
音乐系 |
编 写 人: |
张美玉 |
审 定 人: |
****** |
编写时间: |
2012 年6月 |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中国民间舞是舞蹈表演专业本科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包括了汉、藏、蒙古、维吾尔、朝鲜等民族八大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性动作。课程内容划分为“民族风格特点概述”“单一性组合训练”“复合性组合训练”“综合训练组合”四大部分。中国民间舞在舞蹈表演专业本科的学习中占有基础和重要的位置。学习中国民间舞通过动作的单一、复合和综合;情绪表达的单一、复合和综合等多方面因素融汇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当中去,潜移默化的让中华文明在自身得到树立,对学生解决自身的协调性和提高自身的编创能力都起到促进作用。
2、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一)基本理论
通过较系统的、规范的少而精的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基本动作、基本能力等方面对身体各部位松弛、协调以及表现等进行必要的培养和训练。
(二)基本技能
1.以身体训练为基点,使学生的身体运动可以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产生的不同民间舞蹈风格,进而使他们产生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刻理解。
2.教师要从各民族民间舞蹈所需要的基本元素,即体态、动态、动律等入手进行训练,重点在于加强学生的能动性和表现力。
3.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各种民间舞所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
3、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民间舞课程教学重点:掌握民族风格特点概述、基本动作元素、单一性组合训练、复合性组合训练。
中国民间舞课程教学难点:在掌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综合训练组合。在完成组合训练的同时,要求情绪表达从单一、复合到综合等多方面因素融汇到组合和自身当中。
4、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及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学院组织以舞蹈教师一同打分为主,平时成绩是教师随堂测试,占期末总成绩的20%,期中成绩是舞蹈教师的平均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80%,期末成绩是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的总和。考查的形式是教师在最后一周自行组织班级内随堂测试,平时成绩是教师随堂测试,占期末总成绩的40%,期中成绩是舞蹈教师的平均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是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的总和。
评分标准:
1.能够准确把握民族风格特点。
2.具有一定节奏感和协调性。
3.组合动作规范到位。
4.表演连贯、完整。
5.队形配合紧密。
5、学时分配表
章次 |
教学内容 |
理论课 学时数 |
实验(实践)课学时数 |
第一章 |
藏族舞蹈(基础)训练 |
45 |
|
第二章 |
东北秧歌舞蹈(基础)训练、云南花灯舞蹈(基础)训练 |
48 |
|
第三章 |
蒙古族舞蹈(基础)训练 |
48 |
|
第四章 |
维吾尔族舞蹈(基础)训练 |
48 |
|
第五章 |
傣族舞蹈(基础)训练、胶州秧歌舞蹈(基础)训练 |
48 |
|
第六章 |
朝鲜族舞蹈(基础)训练 |
48 |
|
小计 |
|
|
|
总计 |
|
285 |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
第一章 藏族舞蹈(基础)训练(45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藏族民间舞典型风格动作的学习、分析总结、传授,使学生从形态入手,再进入对神态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并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艺术特色.
本章重点
运动的方式,突出下肢的上下运动,膝部的不同性质的颤动和屈伸,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本章难点
由慢至快、由小至大、由轻至重的变化中,使学生能够逐渐把握不同节奏中不同舞姿的性格,以表现舞蹈性格的准确能力。
教学内容
一、颤踏组合训练
(一)踢踏基本步伐
1.退踏步 2.滴答步 3.冈达 4.第一基本步 5.第二基本步 6.第三基本步 7.七下退踏步 8.抬踏步 9.连三步 10.连五步
(二)库马拉组合
二、屈伸动律训练
(一)屈伸训练
1.屈伸靠步 2.屈伸拖步 3.屈伸两步 4.三步一步5.三步一撩
(二)屈伸动律综合训练组合
三、跑步组合训练
(一)单一刨步训练
(二)刨步综合训练组合
四、综合性表演组合训练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潘志涛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 潘志涛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3.《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 赵铁春、田露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 韩萍、郭磊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 东北秧歌舞蹈(基础)训练(24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东北秧歌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 稳中俏 稳中艮”的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东北秧歌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本章重点
要突出东北秧歌“稳中浪 浪中艮 艮中俏”的主体风格。
本章难点
“艮劲儿”步、上肢“扭”、手腕“花”的协调把握,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伐要点,“点紧促,线延伸” “稳中浪 艮中俏”的节奏处理。
教学内容
一、动律综合训练组合
(一)动律训练
1.上下动律 2.前后动律 3.划圆动律 4.压脚跟动律
(二)动律综合训练组合
二、手巾花训练
(一)绕花训练
1.单臂花 2.双臂花 3.交替花 4.蝴蝶花 5.蚌蛤花 6.小燕展翅
(二)片花训练
1.单片花 2.外片花 3.三片花
(三)手巾花综合训练组合
三、前踢步训练
(一)前踢步绕花训练
(二)前踢步片花训练
(三)前踢步综合训练组合
四、后踢步训练
(一)后踢步动律训练
(二)后踢步综合训练组合
五、跳踢步、顿步训练
(一)跳踢步训练
(二)双颤步训练
(三)跳踢步、双颤步综合训练组合
六、综合性表演组合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潘志涛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 潘志涛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3.《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 赵铁春、田露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 韩萍、郭磊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云南花灯舞蹈(基础)训练(24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云南花灯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各种舞的动律、舞姿及扇花的配合训练,达到胯、腰、肋三部的协调舞动,“以情带动”舞出南国女性内秀、淡雅、清秀的风格和恬静的心理特征,进而准确地把握云南花灯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本章重点
要突出云南花灯“崴”的动律。
本章难点
胯、腰、肋三个部位在松弛的状态下,左右摇摆中兼上下的弧线运动。
教学内容
一、小崴动律训练
(一)小崴合扇、开扇训练
(二)小崴捻扇、放扇、别扇训练
(三)小崴综合训练组合
二、正崴动律训练
(一)正崴动律训练
(二)正崴捻扇训练
(三)正崴动律综合训练组合
三、扣扇训练
(一)小崴扣扇训练
(二)正崴扣扇训练
(三)扣扇综合训练组合
四、反崴动律训练
(一)反崴动律训练
(二)反崴摆扇训练
(三)反崴动律综合训练组合
五、小崴走场综合训练组合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潘志涛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 潘志涛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3.《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 赵铁春、田露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 韩萍、郭磊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章 蒙古族舞蹈(基础)训练(48学时)
教学目标
蒙古族是著名的马背民族,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其最典型的基本体态、动律;掌握其风格、韵律。了解并强化蒙古族舞蹈独特的个性:深沉、挺拔、端庄、开阔、粗犷、奔放、潇洒等。提高学生对蒙古族人民精神、性格、气质的了解以及它们与蒙古族舞蹈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扩展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为今后在教学、创作及舞台表演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本章重点
蒙古族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感受蒙古族音乐、舞蹈的风格特征。
本章难点
从基本动作逐步进入到肩、手和臂、步伐和马步等更有特征的三大部分的训练,达到脚下的灵活敏捷、肩部的松弛自如、臂与腕部的柔韧柔美。
教学内容
一、体态动律训练
(一)手位、脚位训练
(二)体态动律训练
(三)碎步训练
(四)体态动律综合训练组合
二、胸背训练
(一)胸背训练
(二)拧转胸背训练
(三)胸背综合训练组合
三、肩部训练
(一)硬肩、柔肩、双肩训练
(二)绕、耸、碎抖肩训练
(三)肩部综合训练组合
四、柔臂训练
(一)软手柔臂训练
(二)上下、拧转柔臂训练
(三)柔臂综合训练组合
五、弹拨手训练
(一)弹拨手训练
(二)甩手训练
(三)弹拨手综合训练组合
六、牧民新歌传统性表演组合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潘志涛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 潘志涛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3.《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 赵铁春、田露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 韩萍、郭磊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