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古典舞身韵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17-06-13 浏览量:

《古典舞身韵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152220260

课程性质:

学科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

音乐系舞蹈表演专科

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

所需先修课:

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基训

编写单位:

音乐系

编 写 人:

庞纳丽

审 定 人:

杨兆丰、孙玉芝

编写时间:

2012 年06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培养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从理论到具体教材深入了解及掌握运用的课程。理论部分包括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的诞生、发展历史;建构教材的指导思想。具体教材包括对全部内容的规格、方法、系统的掌握及运用。使之能统领教材与整体结构的纵横关系,既了解教材之纵线,又掌握各教材的横线关系。并通过对典型教材的实例之分析,培养学生了解及运用教学规律,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方法的科学性、运用的灵活性。以上一切为了增强学生动作示范、讲解的实际教学能力,提高运用教材的基本素质为从事古典教学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介绍中国古典舞学科的诞生与发展,阐述其理论及审美特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学术地位及风格特点,同时掌握中国古典舞教学“坐、跪、立、行”的授课方法,掌握单一训练到复合训练、分解到综合、局部到整体,以腰部运动为主线,并使之与头、眼、手、腿相配合,以致达到体现“形、神、劲、律”全面训练的教学目的,通过身韵教学法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系统的身韵教学分析能力、示范能力、表达能力及其创造力,掌握民族传统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法上舞姿和动作过程中贯穿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美感意识。

2、教材上各种动作综合运用,具有表演综合性组合的能力。

3、初步掌握编排短句的方法,能够表现中国古典舞音乐所特有的情绪和性格。

4、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点和审美规范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教法是中国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芭蕾、民间舞、现代舞教材教法共同构起了舞蹈教材教法专业课程的框架。

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以课堂讲授和实践学习并举,用图片、音响、电子教学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6、考核方式

采取现场表演组合的形式。

评分标准:

考查课: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考试课: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7、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教学资料》,北京舞蹈学院,2004年.

[2]《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唐满城、金浩,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

[3]《中国古典舞身韵》DVD,天天艺术出版社,2001年.

[4]《唐满城舞蹈文集》,唐满城,北京舞蹈学院教学资料,1999年.

[5]《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高教出版社,2002年.

[6]《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邵未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7]《剑术》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9、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理论课

学时数

实验(实践)课学时数

第一章

中国古典身韵的科学释义

4

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教法——教材部分

6

4

第三章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教法——教法部分

6

4

第四章

中国古典舞身韵组合编排运用

4

第五章

古典舞身韵延伸:剑、袖部分

4

总计

20

12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古典身韵的科学释义(4学时)

教学目标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科学理解

本章重点

身韵构建的原理及科学释义

本章难点

“身韵”与“身段”的共异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概述中国古典舞

一、中国古典舞的定义

二、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

三、中国古典舞的传承发展

第二节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科学释义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诞生的历史

二、“身韵”与“身段”的共异

三、身韵构建的原理及科学释义

四、身韵对当代中国古典他作的影响

五、身韵在中国舞与世界接轨中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教法——教材部分(10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全面理解

教学难点:

身韵元素、短句理解运用

讲授内容:

第一节、基本姿态

一、基本站式与步位

二、基本手形与手位

三、躯干的基本形态:直立、拧、倾、抑

四、身韵运动的基本路线:平圆、立圆、八字圆

五、身韵的运用法则:点、线、面

第二节、元素

一、“元素”的概念

二、“元素”的内容: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

三、“元素”训练的方式:坐、跪、立、行

四、元素——动作训练

第三节、元素训练

一、地面元素训练

二、旁移训练及倒弓步训练;旁提训练及倒弓步训练

三、盘手加云手的训练;盘手及波浪步的训练

四、平抹手及眼神的综合训练

五、小五花及十字步的训练

六、倾的训练及眼神环视学习

七、燕子穿林训练

八、冲靠加迈立步的训练

九、风火轮及慢步的训练

十、八字肩训练及摆扣步的训练

第四节、短句

一、旁移及倒弓步短句;旁提及倒弓步短句

二、盘手加云手短句;盘手及波浪步短句

三、平抹手及眼神的综合短句

四、小五花及十字步短句

五、燕子穿林短句

六、冲靠加迈立步短句

七、风火轮及慢步短句

八、八字肩训练及摆扣步短句

第五节、主干教材短句训练

一、“云肩转腰”:在元素连接——加单臂——双臂——回旋——加舞姿——在组合中运用——组合典范示例

二、“云手”系列:普通云手——冲靠——云手——大开大合云手——波浪式云手—云手组合典范示例

三、“燕子穿林”:原地——加摆扣步——加舞姿转——流动进行——组合典范示例

四、“大刀花,风火轮”:摇臂、抡臂练习——八字肩的练习——单一动作练习——组合练习——与各类动作连接的练习

五、常用步法:圆场——舞扣步——错步

六、悲情性组合

七、保留组合的分析:

八、结构——音乐——审美——训练价值

第三章、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教法——教法部分(10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古典舞教学“坐、跪、立、行”的授课方法,掌握并运用单一训练到复合训练、分解训练到综合训练、局部训练到整体训练。以腰部运动为主线,并使之与头、眼、手、腿相配合,以达到体现“形、神、劲、律”全面训练的教学目的。

本章重点:

针对教材提出训练要求,明确训练步骤,教法合一。

本章难点:

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系统的身韵教学分析能力、示范能力、表达能力及其创造力。

讲授内容

第一节、认识阶段

一、基本手形:单指、剑指、兰花指、掌、拳

二、基本脚形:勾、绷、蒯、撇

三、基本路线:平圆、立圆、八字圆

四、手臂的基本位置:山膀、顺风旗、撩掌、托按掌、穿手

五、脚的基本位置;正步、点步、小踏步、大踏步、小腋步、大腋步、虚步、丁字步

第二节、开范儿阶段

一、提沉:采用“坐”的训练形式,进行气息的训练。强调学生腰的直立性,气息的流畅。防止学生产生憋气的现象。先从慢的训练开始,可以一个八拍提气,一个八拍沉气。

二、冲靠:采用“坐”的形式。要求学生要在腰立住的情况下做冲和靠。注意强调肩膀做冲时不要出现背肩膀的情况。做靠时抠肩的现象。先练习正面的冲靠。可一个八拍冲一个八拍靠。

三、含腆移:采用“坐”的形式。强调学生的头部不要缩脖子。要求头部在身体的自然带动下自然的移动。同样要注意腰背的直立。

四、旁提:气息要求流畅,要做到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基本规律。动作要连贯。先练习一个八拍一次的,在逐渐加快速度。

五、圆场:要求脚先从脚后跟再到脚的中间然后到前脚掌。脚的每一个位置都要接触到地面,身体保持平衡,防止出现身体前后摆动的现象。准备时背手,脚正步,从侧面能更清楚的看清学生的动作对错。

六、基本脚位:先从正步开始,小踏步.小腋步.大踏步.大腋步.丁字步,踏步蹲依次开始练习。掌握古典舞最基本的站立的位置,可以先在把上练习,后到地面。要求位置准确。

七、基本舞姿:开始先在正步和小踏步上练习托按掌.顺风旗.撩掌.单山膀.双山膀等一些最基本的舞姿。

八、横拧:采用“跪”的训练方式,先以慢的训练为主只做身体的单一训练。

第三节、强化训练阶段

强化训练阶段一

一、提沉:在原来慢的基础上速度可以加快一倍,可以开始练习更深的气息的提沉。例如:一拍快速提气,三拍缓慢的沉气。(注:做时注意学生的眼睛要有神,气息要从丹田到腰椎,最后到头部一拍内完成,注意后背的直立。)

二、冲靠:速度加快一倍,可以增加头部和眼睛的练习。

三、含腆移:在分解练习的基础上,把三者结合在一起训练。

四、旁提:可以做四拍一次的练习,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手的动作进行练习。手上的动作要简洁明了,不宜复杂。

五、圆场:可以进行连贯的练习。(注:单一动作和连贯动作结合在一起练习,节奏可以是第一个八拍左右脚各做一次,第二个八拍每脚各做两次,第三个八拍,一拍做一次第四八拍连贯起来训练,一般用2/4 . 4/4,一般为16个八拍。)

六、基本脚位:可以在把下进行,分解的练习各个脚位。(注:每个位置要准确.规范)

七、基本舞姿:可以加上头部和眼睛的训练。

八、横拧:可以加上简单的手臂的舞姿。

九、双晃手:可以先做大臂带动的大的双晃手再练习只用小臂带动做的小的双晃手练习,最后加上眼睛一起进行训练。

十、花帮步:先做单一的慢的练习,采用站立的训练方式。(注:要强调两腿的重心的稳定,防止出现身体上下起伏和左右摆动的现象。)

强化训练阶段二

一、提沉:可以加入手.眼睛和不同的位置上的提沉。

二、盘腕:单一的训练,可先练习向里的再练习向外的,采用“坐”的方式,编成组合进行练习。

三、冲靠与旁移:可以加入动作的节奏性或在动作中加入气息,手上的动作可以变化。

四、圆场:可以直接进行连贯的练习可加入一些简单的手臂的姿态。

五、含腆: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深手臂动作的复杂性。如:盘腕等动作。

六、云间转腰:在熟练的掌握了.冲.靠.含.腆.移的基础上,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训练,先做慢的练习,也可以分解成先做半圈的再学习做一圈的。

七、横拧:可把节奏再加快一倍,加入一些大舞姿的训练。(注:大舞姿要用在结束动作上)

八、旁提: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在“半跪”上的旁提也可以加入小舞花,双晃手之类的手臂动作。

九、花帮步:可适当的加入眼睛的训练,节奏可以在加快一倍。

十、掰扣步:先在把杆上进行单一的训练,再到把下融入气息同时训练。

十一、双晃手:可以加入圆场.掰扣步等脚底动作使组合更具有流动性,更加流畅,也可以加入小射燕.大射燕等大舞姿。

十二、踏步翻身:先从慢的分解的开始训练。(注:先从半圈的开始,再做整个的。注意学生的手臂的方向和腰背的直立。)

第四节、组合训练阶段

组合训练阶段一

一、基本舞姿:把气息融入在舞姿里,编成组合进行练习。

二、基本脚位:在原有的单一训练上用手的简单.单一的动作把所有的脚位贯穿起来编成组合进行练习,注(手的动作只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不益太多)

三、提沉:加入方向的变化和手臂上更多的动作编排成组合进行训练。

四、冲靠与旁移:可以加入小舞花.盘腕等手臂动作,使整个组合流畅.优美。

五、含腆:可以与提沉有机的结合适当的调整动作的速度,编排成组合训练。

六、云间转腰:加入手臂的动作。如:云手.撩掌等,也可以在组合中加入大舞姿。

七、横拧:加上单一的穿手,用穿手.抹手等动作连贯整个组合。

八、旁提:把旁提之中加入含腆.提沉使整个组合流畅。

九、圆场:可以与手臂.眼睛.气息等动作结合编排组合和练习。

十、花帮步:加入动作路线的变化,在动作中加入大舞姿与身体的动作,编排组合训练。

十一、双晃手: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动作复杂化。手上可以由兰花指边变成单指,眼睛的训练要加深.加多。(注:音乐要用缓慢的抒情的为益。)

十二、掰扣步:加上手臂与气息的动作,动作可以变化方向。把旁提加入到组合中可以使整个感觉更加流畅.优美。

十三、踏步翻:可以在原地练习。等熟练后连贯起来流动训练,踏步翻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基本的的技巧。是体现学生身体技巧能力的动作不编排组合。

十四、盘腕:不在采用“坐”的方式训练,改为“立”的方式。可用盘腕带动身体的韵律再结合一些气息结构的缓慢的动作,编排成组合进行练习(注:音乐要缓慢的抒情的为益)。

组合训练阶段二

一、横拧:加入步伐.方向以及短句汇编成组合进行训练。

二、旁提: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变化.舞姿及它的连贯性。动静结合.相互相成,要求组合要富有表演性和舞蹈性。

三、风火轮:选择一些与风火轮基本相同的或相似的动作如:踏步翻身.扑步.掰扣步融入到组合中进行练习。

四、穿掌扑步:在短句的基础上加入跳跃性的动作,节奏快慢可以自由化.

五、漫步:将气息.旁提和相对复杂的手臂动作.脚下路线.流动性.身体方向和少量的大舞姿编排成组合进行练习.

六、行步:根据短句的节奏速度加快.增强舞姿的力度。可以做为气质性组合编排。

七、点翻身:加快速度练习。把半个.整个的点翻身快慢有序的组合起来练习.不进行组合的编排。

八、穿手:在短句的基础上加入步伐与方向性。也可以加入更多的舞姿使组合更加的流畅,富有感染力。

组合训练遵循规律:

一、“心里没有,身上白走”——是强调动作时意念、感觉的重要性。

二、“满、赶、闪”——指动作中要分清“平均节奏、符点、切分”。

三、“立如松、动如风、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比喻静止时要心态稳重、动作时要敏捷灵活。

四、“慢而不断、快而不乱”——要求慢板动作中连贯圆润,快速动作要干净利索。

五、“移带手、含让手、腆推手”;也可称“身让手、胸推手”——强调动作过程中哪里主动、哪里被动,如“云间转腰”。

六、“刚而不拙、柔而不懈、韧而不僵、脆而不浮”——强调“阳刚”和“柔韧”型的动作。

七、 “形已止、意无穷、动已静、神未止”——要求动作中要有延伸感。-

八、行云流水、藕断丝连、点中有线、线中有点——形容动作中要流畅通顺、连绵不断、节奏分明。

九、“矫若游龙、形如旋风”——比喻古典舞动作中“圆、游、变、幻”的感觉。

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形与神合”——形容动作要从内到外的感觉。

第四章、中国古典舞身韵组合编排运用(4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按照教学任务进行组合编排

教学重点:

组合排演

教学难点:

组合中动作要领的理解与讲解

讲授内容

一、从单一的基础素质能力,单一技术转向“短句形式”的训练,把动作多种因素组合相对独立完整的动作语言,达到身法技法或不同动作的组合,为最终的综合性组合做好铺垫和过渡。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音乐的要求从所学过的身韵.技术技巧中筛选出能够体现中国古典舞精髓的动作,汇编成中国古典舞表演性组合进行练习,以达到身心合一的训练目的

三、分组排练

第五章、古典舞身韵教材教法延伸:剑、袖部分(4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剑、袖训练的来龙去脉,掌握训练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了解剑、袖训练特殊技巧,掌握教材及教法。

教学重点:

剑、袖训练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根据教材安排进行教法教授。

教学难点:

剑、袖训练根据教材安排进行教法教授。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剑舞部分

一、论剑

(一)品剑

剑舞溯考

剑之气

(二)论剑

中国古典舞剑舞的产生及意义

剑舞教学思路

(三)识剑

剑舞教学

二、游剑

三、舞剑

第二节 袖舞部分

一、初级阶段的基本用力方法:

舞蹈中常用的“字”是出、收、扬、冲、搭、绕、撇。

(一)出袖

(二)收袖

(三)扬袖

(四)绕袖

(五)撇花

(六)冲袖

(七)搭袖

以上是最基础最具体的方法,是初级阶段的基本用力方法。每个字的训练都单手做,再双手做,然后才双手交叉进行。

二、综合训练

“放大”,使水袖成为身体的一部份,而不仅仅作为一个装饰性的动态,充分地运用和发挥艺术形体必须具备的专业特点——松、紧、伸、缩、跃、旋、腾、柔软及控制等能力,使水袖的出、收、扬、冲、搭、撇、绕都与整个身体协调一致。

组合

(一)技术技巧性组合 (二)表演性组合 (三)个性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