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大纲 > 正文

《中国舞蹈史与赏析(1)(2)》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7日 17:26 | 作者: 】

《中国舞蹈史与赏析(1)(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51200441 15120046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舞蹈学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所需先修课:无

编写单位:音乐系

编 写 人:吕雅莉

审 定 人:阮津粤

编写时间:2019年10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中国舞蹈史与赏析》是舞蹈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中国舞蹈从古代、近现代至当代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阶段中国舞蹈的特征、风格、代表性的舞蹈家及作品等,使之能够清晰的梳理出中国舞蹈发展的脉络,掌握中华舞蹈的精髓。

2.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中国舞蹈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把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往熟悉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促使他们在一个高层次上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欣赏、评论以及创作、教学与研究。

3.重点难点

加强学生对中国舞蹈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认识,着重从审美特征、艺术风格等方面把握,了解中国舞蹈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状况。重点掌握两周、汉代、隋唐三大舞蹈集成时期的舞蹈变革和特征,能够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去认识舞蹈。

4.考核方式

本课程第一学期为考试课,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第二学期为考查课,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

5.学时分配表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

第一章远古时代的中国舞蹈(2学时)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把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原始人宣泄情绪情感、表达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

本章重点

了解中国舞蹈的起源、传说及考古方面的材料。

本章难点

掌握中国远古舞蹈的内容和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于中国舞蹈的起源

1.古代史籍中保留的有关舞蹈创始者的记载

2.中国近现代当代民族民间文化志中有关舞蹈起源的民间传说

3.主要的舞蹈起源观点

第二节 传说中的其他远古舞蹈

1.远古氏族部落的舞蹈

2.黄帝部族的舞蹈

第三节 考古方面的远古舞蹈材料

1.陶器

2.岩画

作品鉴赏

1.舞蹈纹彩陶盆

2.广西花山岩画

3.大型歌舞乐《骆越神韵》

4.壮族群舞《花山战鼓》

思考题

1.舞蹈与原始人的关系。

2.为什么说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

第二章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舞蹈(4学时)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掌握夏商时代“女乐”的出现同“全民性”的原始舞蹈步入表演性娱乐舞蹈的一个关键性转变。了解周王朝“制礼作乐”的目的和意义,了解“雅乐”在“礼制”中的地位以及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六大舞”即为从黄帝始到周武五止的六代“圣王”之纪功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懂得周代的乐舞教育是我国最早的美育教育;弄清“礼崩乐坏”与民间乐舞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和艺术规律上的原因;了解儒、道、墨三家的基本乐舞观,重点认识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章重点

了解夏代侈舞,商代的祭祀舞蹈,周代的礼乐等。

本章难点

掌握周代祭祀舞蹈、礼崩乐坏及先秦主要的乐舞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夏代的舞蹈

1.考古发掘的夏代乐器与夏代舞蹈

2.与夏禹相关的乐舞《夏龠》(即《大夏》)及与后世“禹步”的关联

3.夏代的四夷舞

4.夏代君王与舞蹈

第二节 商代的祭祀舞蹈

1.商代的代表性祭祖舞——《大凄》(又称《桑林》)

2.商代名目众多的求雨舞

第三节 西周的礼乐舞蹈

1.什么叫“制礼作乐

2.制礼作乐在舞蹈方面的产物《六代舞》(又称《六大舞》)

3.《大武》的结构

4.西周的乐舞教育体制

5.灵活应用的舞蹈组合《六小舞》

第四节 周代的祭祀舞蹈

1.蜡祭中的舞蹈

2.雩祭中的舞蹈

3.傩祭中的舞蹈

第五节 “礼崩乐坏”后的东周舞蹈

1.什么是“礼崩乐坏

2.女乐歌舞的职业化滥觞

3.东周歌舞的社会作用

第六节 先秦时期主要的乐舞理论

1.儒家的乐舞观

2.墨子的“非乐”理论

3.道家对乐舞的否定中生成的乐舞美学理想

作品鉴赏

1.大型歌舞《编钟乐舞》

2.大型歌舞《九歌》

3.大型现代舞剧《九歌》

4.现代舞《九歌》

5.女子独舞《诗经三首》

6.古典女子群舞《桃夭》

7.民族舞剧《西施》

8.古典女子三人舞《楚腰》

思考题

1.雅乐在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2.“礼崩乐坏”的根源何在?

3.儒、道乐舞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什么?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舞蹈(4学时)

教学目标

本章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民间俗乐舞在汉代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同时需要了解“百戏”的含义和演出形式,了解汉代的舞蹈是“百戏”的组成部分。“百戏”的综合性质是使舞蹈深受影响,从而形成汉代舞蹈杂技性技巧的特征。其次,由于汉代已经有了类似“舞蹈训练班”的经营以及较为普遍的女乐舞蹈活动,促成了为数可观的舞蹈人才的出现,她们高超的舞艺,对于提高汉代的舞蹈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生活中广泛的礼节舞和即兴舞,也促进了汉代舞蹈的发展。同时,汉人的舞蹈意识开始成熟,集中体现在傅毅(舞赋)的舞蹈美学观点中。

本章重点

了解汉代俗乐舞蹈的种类,掌握汉代雅乐发展趋势、乐舞机构、女乐的状况

本章难点

汉代雅乐发展趋势、乐舞机构、女乐的状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代盛行的俗乐舞

1.角抵百戏广为流传

2.徒手舞、长袖舞、持道具舞等缤彩纷呈

3.载歌载舞的相和大曲

4.边境民族乐舞的传入

第二节 汉代雅乐的趋向与创新

1.汉代雅乐的趋向

2.汉代雅乐的创新

第三节 汉代的乐舞机构

1.俗乐机构——乐府

2.雅乐机构——太乐署

第四节 汉代女乐的发展

1.汉代女乐的舞蹈特点

2.汉代著名的女乐舞人

第五节 汉代乐舞美学思想

1.刘安的《淮南鸿烈》和傅毅的《舞赋》

2.桓谭的《新论》

作品鉴赏

1.古典女子独舞《昭君出塞》

2.古典男子四人舞《秦王点兵》

3.古典男子独舞《秦俑魂》

4.大型舞剧《铜雀伎》

5.新版大型舞剧《铜雀伎》

6.型历史舞剧《南越王》

7.大型民族舞剧《霸王别姬》

8.大型民族舞剧《古汉伊人》

9.大型汉风舞蹈诗《大风歌》

10.大型舞剧《云水洛神》

思考题

1.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汉代舞蹈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什么?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2学时)

教学目标

本章重点了解魏晋南北朝舞蹈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此期间社会的动荡、民族的迁徙,促使了中原乐舞文化与各少数民族的乐舞文化长期交流相濡以墨;同时,玄学之风形成了人们精神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使其勃发出特有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一切,促成了魏晋南北朝乐舞的变革,奠定了唐代舞蹈金字塔的基石。

本章重点

掌握中原文化南移后的宫廷、民间、清商乐舞。

本章难点

掌握民族文化大融合背景下的乐舞文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原乐舞文化的整流与南移

1.宫廷与士族乐舞

2.杂舞

3.清商乐

4.娱佛乐舞

第二节 北朝各族乐舞的南渐

1.北魏时期的舞蹈

2.北朝各族乐舞的汇集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乐舞美学思想

1.魏晋玄学中的乐舞观念

2.魏晋玄学与先秦儒家乐舞观的异同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美学风范

作品鉴赏

1.古典女子群舞《踏歌》

2.古典男子群舞《谢公屐》

思考题

1.南朝代表性的乐舞有哪些?

2.如何看待和理解南北朝的乐舞美学思想?

第五章 唐代舞蹈(4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唐代宫廷舞蹈的构成、内容和形式,认识唐代宫廷“燕乐”含义及功能。了解“九部乐”、“十部乐”、“立部伎”、“坐部伎”、“健舞”、“软舞”、“歌舞戏”、“大曲”、“法曲”等不同的乐舞类别,了解唐代舞蹈的审美理想和宗教舞蹈世俗化的倾向。认识唐代统治者利用乐舞歌功颂是唐舞高度发展的重要的原因。同时,也应懂得在艺术发展规律制约下,在唐代舞蹈的高峰之后将会出现的必然趋势。

本章重点

了解唐代乐舞的兴盛原因,以及自娱性、表演性、礼仪性乐舞的种类和特点;

本章难点

掌握唐代宗教性乐舞,以及当时的乐舞机构和艺人的状况,了解唐代舞蹈典籍的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兴盛的唐代乐舞

1.唐代乐舞兴盛的体现

2.唐代乐舞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 自娱性乐舞

1.聚众欢舞

2.自舞成风

第三节 表演性乐舞

1.纯舞

2.插舞

3.歌舞戏与参军戏

第四节 礼仪性乐舞

1.《十部乐》

2.《坐部伎》与《立部伎》

第五节 宗教性乐舞

1.民间祭祀舞蹈

2.宫廷祭祀舞蹈

3.寺观舞蹈

第六节 乐舞机构与艺人

1.乐舞机构

2.艺人

第七节 舞蹈典籍

1.文献

2.舞谱

作品鉴赏

1.古典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

2.古典女子双人舞《飞天》

3.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4.大型乐舞《仿唐乐舞》

5.大型舞剧《文成公主》

6.大型舞剧《大梦敦煌》

思考题

1.唐代宫廷乐舞机构对唐代舞蹈的发展有无积极影响?为什么?

2.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六章 宋辽金西夏舞蹈(2学时)

教学目标

本章重点掌握宋元是中国舞蹈史上的第二个转折时期。宋舞的形式与结构,已同过去的舞蹈有了较大差异,最突出的是其歌、舞、念、答的结合,使宋舞具有了叙事性、情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它们又是在一种固定的程式中来体现的。宋元舞蹈的程式性、情节性和综合性,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功能,奠定了戏曲的基础,同时,其高度的程式化,成为中国舞蹈符号体系形成的标志。

本章重点

掌握这一时期宫廷乐舞和民俗乐舞的种类和特点;

本章难点

了解辽、金、西夏的舞蹈及当时乐舞机构和女乐的状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宫廷乐舞兼收并蓄

1.宫廷队舞

2.歌舞大曲

3.宫廷雅乐

第二节 民俗舞蹈蓬勃发展

1.新兴的表演场所和表演时节

2.瓦舍伎艺

3.民间舞队

4.戏曲与舞蹈的相互吸收

第三节 乐舞机构及艺人

1.乐舞机构

2.歌舞艺人及其生活

第四节 辽金西夏时期的舞蹈

1.辽代舞蹈

2.金代舞蹈

3.西夏舞蹈

作品鉴赏

1.古典三人舞《金山战鼓》

2.独舞《易安心事》

3.大型舞剧《风中少林》

4.大型舞蹈诗《清明上河图》

思考题

宋代舞蹈的特征是什么?

第七章 元代舞蹈(4学时)

教学目标

元代舞蹈的程式性、情节性和综合性,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功能,奠定了戏曲的基础,同时,其高度的程式化成为中国舞蹈符号体系形成的标志。

本章重点

元代宫廷舞蹈的特征和元杂剧舞蹈的发展。

本章难点

元代宫廷舞蹈的特征和元杂剧舞蹈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元代宫廷乐舞

1.元代“乐队

2.宴享乐舞

3.大型歌舞曲《白沙细乐》

4.乐舞机构

第二节 元代民间歌舞

1.富有宗教色彩的查玛

2.自娱自乐的《安代舞》

3.源远流长的《倒喇》

第三节 元杂剧的繁荣发展

1.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2.元杂剧中的舞蹈

作品鉴赏

1.民族舞剧《森吉德玛》

2.蒙古族群舞《草原酒歌》

3.蒙古族群舞《盛装舞》

思考题

举例说明元代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的宗教特色。

第八章 明代舞蹈(4学时)

教学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明确戏曲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种新形式,在戏曲舞蹈里,舞蹈的传统和某些精华被保留下来,并在一整套严格规范下进行表演,其虚拟性和抽象性都非常强,远远不是过去的舞蹈能与之抗衡的。本章还要求学生懂得,明代朱载堉的“转之一字,众妙之门”的理论,是中国舞蹈形式特征及意象精神的高度总结。

本章重点

掌握明代宫廷、民间舞蹈的发展,了解家伎乐舞的特点;

本章难点

掌握明代戏曲舞蹈及乐舞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代的宫廷舞蹈

1.雅乐舞蹈

2.宴乐舞蹈

第二节 明代的民间舞蹈

1.汉族民间舞蹈

2.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第三节 明代的家伎乐舞

1.古代女乐的遗绪

2.戏舞相和的特点

第四节 明代的戏曲舞蹈

1.明传奇中的插入性舞段

2.明戏曲中舞蹈化的舞台动作

第五节 明代的乐舞理论及舞谱

1.韩邦奇的《苑洛志乐》

2.张敉的《舞志》

3.朱载堉的“舞学

4.舞谱

作品鉴赏

1.舞剧《牡丹亭》

2.芭蕾舞剧《牡丹亭》

思考题

1.你怎样认识明代的戏曲舞蹈?

2.朱载堉“转之一字,众妙之门”的命题其意义何在?

第九章清代舞蹈(4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清代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的特色,重点了解清代戏曲舞蹈的发展状况。

本章重点

掌握清代民间舞蹈的特色,重点了解清代戏曲舞蹈的发展状况。

本章难点

掌握清代戏曲舞蹈的发展状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清代的宫廷舞蹈

1.雅乐舞蹈

2.宴乐舞蹈

3.清末著名舞蹈家——裕容龄

第二节 清代的民间舞蹈

1.汉族民间舞蹈

2.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第三节 清代的戏曲舞蹈

1.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的地方戏

2.戏曲舞蹈的功能化、程式化、艺术化发展趋向

3.戏曲舞蹈的美学创造

作品鉴赏

1.民族舞剧《小刀会》

2.仿清宫乐舞《宗清乐舞盛世行》

3.古典三人舞《盛京建鼓》

4.芭蕾舞剧《末代皇帝》

思考题

1.清代宫廷舞蹈的发展状况如何?

2.清代戏曲舞蹈的成熟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第二学期

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舞蹈(6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民国时期舞蹈启蒙的来临,掌握吴晓邦新舞蹈艺术的思想和理念。掌握20世纪30-40年代中国舞蹈发展的总体状况;重点了解舞蹈家戴爱莲对舞蹈艺术的重大贡献,并鉴赏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舞蹈作品。

本章重点

吴晓邦的新舞蹈艺术、苏区歌舞的发展。

本章难点

戴爱莲的舞蹈艺术贡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舞蹈启蒙时代的来临

1.欧美舞蹈的传入及影响

2.舞蹈启蒙的展开

3.早期歌舞团体的出现

第二节 新舞蹈艺术的崛起

1.吴晓邦的新舞蹈艺术实践

2.吴晓邦的新舞蹈艺术思想

第三节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舞蹈发展的总体状况

1.苏区歌舞的产生与发展

2.革命宣传队伍中的舞者们

3.抗日救亡中的舞蹈活动

4.延安新秧歌运动

5.戴爱莲对民族舞蹈的回归与实践

6.播撒舞蹈艺术种子的其他舞蹈家

作品鉴赏

1.独舞《饥火》

2.歌舞剧《罂粟花》

3.舞剧《虎爷》

4.舞剧《宝塔与牌坊》

5.独舞《思乡曲》

6.“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7.女子独舞《哑子背疯》(又名《老背少》)

8.藏族舞蹈《巴安弦子》

9.女子独舞《瑶人之鼓》

10.维吾尔族独舞《盘子舞》

思考题

1.吴晓邦在中国新舞蹈艺术发展上的历史作用?

2.戴爱莲在发展、传播中国民族艺术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

第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舞蹈(6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1949年至1956年间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特征及舞蹈思想的变化,并掌握这一时期代表性舞蹈家的贡献和作品;鉴赏这一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舞蹈作品;学习这一时期舞蹈创造的探索与成就。

本章重点

北京舞蹈学校、天马舞蹈工作室、中国古典舞的创立。

本章难点

中国古典舞的创立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舞蹈文化体制及舞蹈思想的变化

1.从“文工团”到“歌舞团”的体制改革

2.舞蹈演出组织方式的进一步确立

3.汲取民间滋养、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思想

第二节 专业舞蹈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1.新中国舞蹈教育的先声——创办舞运班、舞研班

2.中国舞蹈教育的基石——北京舞蹈学校初建

3.独辟蹊径的教学及创作——天马舞蹈工作室的探索

第三节 舞蹈创作的探索与成就

1.脱胎求艺民间舞蹈

2.戏胎新法古典舞蹈

3.多元一体部队舞蹈

4.舞剧创作初探

第四节 政治运动中的舞蹈发展

1.舞蹈艺术“大跃进

2.一批优秀舞蹈作品的涌现

3.舞剧创作的首轮高潮

作品鉴赏

1.女子群舞《荷花舞》

2.群舞《红绸舞》

3.蒙古族群舞《鄂尔多斯》

4.傣族女子群舞《孔雀舞》

5.彝族群舞《快乐的罗嗦》

6.蒙古族女子独舞《盅碗舞》

7.黎族女子群舞《草笠舞》

8.舞剧《宝莲灯》

9.舞剧《鱼美人》

思考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舞蹈事业有哪些重大举措?

2.新中国的舞蹈事业在这个时期取得哪些成就?

第十二章文革时期的舞蹈(4学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革时期舞蹈艺术的畸形发展原因,了解红白芭蕾舞剧的状况。掌握当时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以及小型舞蹈创作的复苏。

本章重点

红白芭蕾的畸形普及。

本章难点

“新样板戏”突破创新。

教学内容

第一节、“红、白”芭蕾畸形发展

1.《红色娘子军》的命运

2.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十年遭遇

第二节、“新样板戏”突破创新

1.芭蕾舞剧《沂蒙颂》的语言突破

1.1突出特色:舞蹈语言的创新性,即将民间舞、戏曲身段动作与芭蕾舞技巧相结合,明快简洁、表现力强,兼具生活美和舞蹈美的特点。

2.芭蕾舞剧《草原儿女》的多元舞蹈语汇

2.1突出特色:多元舞蹈语汇,即把草原放牧的生活动作、芭蕾舞、蒙古舞自然的糅合在一起,突出主人公的民族特点。

第三节、小型舞蹈创作复苏

1.部队舞蹈:女子群舞《草原女民兵》、女子群舞《喜送粮》、男子群舞《战马嘶鸣》

2.全国舞蹈调演

思考题

1.应该如何评价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理论和实践?

2.名词解释:革命样板戏、三突出原则

第十三章、改革开放初期的舞蹈(8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改革开放后舞蹈界的全面恢复整顿,以及舞蹈创作的复苏;掌握舞蹈文化意识的苏醒过程,理解舞蹈观念的变革;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乐舞的复兴,及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鉴赏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舞蹈作品

本章重点

中国古典舞的探索、风情舞蹈。

本章难点

舞蹈观念的转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舞蹈界全面恢复整顿

1.舞蹈院团及协会工作重新运转

2.舞蹈教学与研究机构的恢复与新建

第二节、舞蹈创作继往开来

1.中外经典舞蹈作品重现舞台

1.1中外经典剧目重新上演

1.2芭蕾舞名剧的复排上演体现了一种怀旧的情调

2.中国“古代乐舞”复兴

3.中国古典舞重寻古雅

3.1中国古典舞的创建历程

3.2代表作品:女子三人舞《金山战鼓》

第三节、舞蹈文化意识的苏醒

1.民间舞去粗取精的新思考

2.风情歌舞的寻根之举

3.舞剧创作突显民族文化底蕴

第四节、舞蹈观念的变革

1.关于舞蹈风格样式的争议

2.心理结构成为舞蹈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形象的塑造成为舞蹈创作的重要追求

4.舞蹈艺术理性观念的讨论

思考题

1.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舞蹈艺术出现了哪些新作品、新人才?

2.80年代中期我国舞蹈创作有何发展?

第十四章、改革开放深化后的舞蹈(10学时)

教学目标

学习这一阶段群众舞蹈的发展状况;了解舞蹈种类在这一阶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掌握该阶段我国舞蹈事业全面繁荣的事实;重点鉴赏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舞蹈作品。

本章重点

群众舞蹈、影视舞蹈、现代舞的探索。

本章难点

古典舞的新成就、舞蹈学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红红火火的群众舞蹈活动

1.秧歌运功的又一次高潮——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

第二节、舞蹈种类的多元化

1.国标舞蓬勃发展

2.当代舞的出现和命名

3.影视舞蹈

3.1舞蹈与影像的结缘

3.2影视舞蹈多种艺术形态的发展

3.3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创建与改制

3.4影视舞蹈与大众传播

第三节、舞蹈事业全面繁荣

1.中国古典舞建设的“新成效”

1.1古典舞“身韵课”的建立

1.2古典舞新创作品的闪亮出现

2.成就非凡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

3.从借鉴到独创的现代舞探索之路

4.中国舞剧艺术的繁盛

五、中国舞蹈学的建设与成就

三、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3]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4]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